历史沿革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发布日期:2016-03-25 作者: 来源: 点击: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东北林业大学,拥有我国植物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点及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和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实验室前身是创立于1992年的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当年是我国林业院校中最早成立并且是唯一的一个原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成立之初,实验室的倡导与创办者祖元刚教授在研究方向上首次提出将森林植物生态学的宏观领域研究与微观领域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展了新兴交叉学科──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并首次将国际科学的前沿学科──非线性科学引入植物生态学研究领域,开拓了非线性森林植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发展历程如下:

    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学科始建于1952年建校之际,第一代学科带头人是周以良教授,第二代学科带头人是聂绍荃教授,第三代学科带头人是祖元刚教授,第四代学科带头人是付玉杰教授,至今已度过整整60年。

1989年.植物学科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1992年,以植物学科为依托成立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9年,教育部林业生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验收并已正式挂牌运行。

2010年,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优良成绩通过教育部的评估。

   2011年,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黑龙江)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 

    周以良教授(1921-2005),自1949年以来,长期从事以植物分类学研究为基础的植被生态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兼顾全国的同时,开创了我国东北植被生态学的新领域,取得了创造性的学术成就,从而成为研究我国东北植被生态学的奠基人,为促进我国植物分类学、植被生态学以及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于五十年代初期发表多篇有关植物分类的学术论文,引起国内外同行学者的关注,从而开创了我国学者研究东北低等植物的新时期,并于五十年代初期主编并出版了《小兴安岭木本植物》学术专著一部。在植被生态学的研究中领域中,周以良教授主要致力于东北植被的研究,成就卓著,先后著有《中国东北东部山地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小兴安岭长白山区天然次生林的结构、分布及演替规律》、《中国大兴安岭山区的森林》、《中国东北落叶松林的特征、更新规律与合理经营》、《The Distribu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Larch Forests in Northeast China》、《中国大兴安岭山植被》、《中国东北中部平原植被的主要类型及分布规律》、《中国东北草场的研究》、《三江平原地区植被调查报告)》、《中国东北的植被》等系列学术论文,同时,主编了《中国大兴安岭植被》、《中国小兴安岭植被》、《中国东北植被地理》等专著。他在研究东北植被的同时,还参与主编了《中国的森林》。同时他作为东北植被研究具有权威性的学术带头人,参加合编了《中国植被》和《中国植被图》,除担任该书()的编季和东北协作区负责人外,还执笔撰写了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高山冻原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等章节内容。 

   在植物分类学的研究领域,周以良教授侧重于东北植物的研究。他先后承担了《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鹿蹄草科)》、《西藏植物志(杨柳科)》、《中国植物志(202分册和56卷,杨柳科和鹿蹄草科)》、《中国树木志(杨柳科)》、《中国主要树种的造林技术》等学术著作的编写任务,为推动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的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十多年来,周以良教授在全面、系统地研究东北植物的基础上,先后发表了70余种新植物(新组合),丰富了我国的植物种类和植物区系。他发表的新植物,受到国内外植物分类学界的普遍承认。

   四十多年来,周以良教授在植被生态学和植物分类学研究领域中著述甚丰,先后主编或合编学术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主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技项目6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第9),二等奖1(4),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1),首届刘业经教授基金奖1(1996)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并于1991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多次代表我国赴国外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应邀在大会上做专题报告或宣读论文,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赞誉。他先后应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林学组召集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学学科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发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林业产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学会理事,中国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杨树委员会常委,黑龙江省生态学会理事长,黑龙江省植物学会理事长以及国际林区草地学术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世界保护同盟(IUCN)维护物种生存委中会(SSC)委员及中国植物专家组成员和法国枫丹白露(Fontainbleau)国家公园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同时被吸收为国际植被科学协会(IAVS)委员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会员(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聂绍荃教授(1933-2014年),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主要致力于东北地区植被组成、结构、动态及开发利用的研究。先后在《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植物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中国大兴安岭北部植被》、《大兴安岭植被区划及开发利用》、《人参生理生态学研究》等论文30篇;先后撰写或合作撰写《中国大兴安岭植被》、《中国小兴安岭植被》、《内蒙古大兴安岭植被及植物资源》、《黑龙江省植物志》等专著4部;并于近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后,撰写出《紫椴种群生态学研究》专著1部。七五期间,聂绍荃教授做为技术负责人,主持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江平原次生林合理经营与立体开发试验示范研究课题,首次应用边缘效应的生态学理论建立了万亩次生林合理经营与立体开发实体模式,科学地总结出改造次生林的一系列配套技术,并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林区实地推广1千万亩,并获经济效益达2500万元,受到赴现场考察与验收的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课题结束后,部分专题已获国家科技进步3等奖1项;原林业部科技进步2等奖1项、3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委攻关重大成果奖1项,经原国家科委验收鉴定,其成果具在国际先进水平。

    祖元刚教授,男,1954年生。197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1984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在东北林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专家组成员,黑龙江省生态学会理事长,黑龙江省植物学会理事长,《植物研究》主编,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科学科带头人,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东北林业大学林业生物制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东北林业大学植物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黑龙江省植物药重点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高含量目的生物活性物质新品种筛选,人工调控生态环境条件促进目的生物活性物质增量的植物定向培育,高纯度、高得率、无污染、无废料目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全水溶性目的生物活性物质新材料、新剂型的制备,目的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新装备的研制,目的生物活性物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质的资源化利用等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提出了指导植物定向培育生产实践的植物生物史型理论,研制出目的活性物质多级定向诱导鲜磨匀浆快速渗滤负压空化萃取负压空化成膜浓缩负压层析柱纯化全水溶性纳米化单晶体制备固形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等生态工艺,在此基础上,创立并发展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活性物质生态工业化利用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60余项,先后与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中植集团等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被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已进入实审的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发表SCIEI学术论文81篇;先后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发明协会第三届发明创业特等奖1项,先后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发明协会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